用故事的形式,把自己的经历、人生和思考串联起来,让它们形成一个连贯的、有意义的整体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,塑造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解读。其实,不论我们是否有意识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都在不断地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解释,这就是一种“讲故事”。
有研究发现:许多焦虑、抑郁的人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倾向于采取被动的叙事方式,较少采取主动的叙事方式。因此,他们会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是“被主宰”“被控制”的,从而更容易对生活感到悲观和失望,降低自尊和自信心。所以,不管你是否有意识到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其实一直都在“讲故事”。而往往也正是我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塑造我们的自尊和自信。
因此,一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:当一个事情发生之后,有意识地留意一下自己对它的解释。问一问自己:我对它的解释,是主动的,还是被动的?在我构建的故事里面,掌握主导权的是我,还是外部世界?如果你发现,自己有一个倾向,总是下意识、不自觉地往被动的方向去解释它,那么不妨试一试:换一个角度,从主动的视角去解释,重新讲述一个新的故事。
可以参考这个简单的模板:我经历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,它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;在这个过程中,我做对了哪些事情,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;我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什么;哪些地方是我还可以去优化的?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,有什么是我需要留意的?通过这种方式,不断地让自己转换视角,慢慢地让自己建立起这么一种信念:我的生活并不是由别人决定的,而是掌控在我自己手里的。我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,去达到我想要的结果,改变我想改变的事情。
这就是“讲故事”的第一个要点:主动与被动。
第二个要点是什么呢?是连贯与碎片。
写日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:它可以帮助你把生活中零散的、碎片的事情和经历,重新整理为一个有序的整体,从而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连贯,更加有序。
我们每天都会经历许多事情,被许多信息所冲刷,但这些事情和信息往往难以持续。它们只有在跟我们接触的当下与我们产生联系,随后就被带离我们身边,被我们抛诸脑后。从而,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,每一天、每一刻仿佛都跟其他的日子割裂开来,难以产生联系。
这有什么用呢?它的意义在于: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连续的、完整的。“当下的我”不仅仅是当下这一瞬间的我,而是无数个“过去的我”的聚合。这样,每当我们感到失落、沮丧时,我们都可以从过去无数个时刻里面汲取到力量。同样,当我们需要支撑和帮助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从过去无数次的经历,获取到信心和支持。这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感、价值感的认知,也能非常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自尊和自信。
当然,你不一定非要“写日记”,你可以通过写一篇文章,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下来;你也可以用口述和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;可以通过表格记录下来;甚至,如果你擅长画画,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画下来。等等。重点并不在于“日记”,而是在于“记录”。想办法把生命中发生的事情,经历的事情,产生的思考等等记录下来,去挖掘和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,把它们跟“此时此刻”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,让它们形成一个有因果、有关联、有前后呼应的“故事”。
实际上,许多时候我们缺乏勇气,正是因为“当下的我”跟“过去的我”的割裂,使得任何一个问题对我们而言,都像是一个全新的问题。
同样,许多时候我们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规划,正是由于“当下的我”跟“未来的我”的割裂,使得我们常常过于短视,不肯相信和期待未来,难以沉下心去做真正有用的事情。而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就可以把“过去的我”“当下的我”跟“未来的我”融合起来,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,让自己清楚地知道:每一个“我”都不是孤独的,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,有着无数的“我”,可以为当下的我提供力量。
最后,简单聊聊第三个要点:自我与他者。
许多喜欢理性思维的朋友,可能会犯一个毛病:喜欢过多地用理性去思考和行动,总是把注意力投注在所谓“客观”的事物上,不够重视主观体验。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:很少能够去直面自己的内心,关注自己的感受、体验和情感,从而忽略了自身作为一个“人”的存在性质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: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、关注自己的这件事本身,就是一种向大脑发出信号的过程——我认为我是重要的,因此我需要关注自己,思考自己,感受自己。
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:如果一个人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外部,始终忙着去分析外部世界、关注外部世界,那可能意味着一件事情:他的大脑会在不知不觉之间,调低对于“自我”的权重和优先级,从而把他自己放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,从观察中获得安全感。
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?只有在一切不涉及自己的事情里面,他才会感到“我是安全的”。反之,一旦需要他自己去开展行动、做出决策,就很容易手足无措——因为他早已习惯了观察,而不是担任主角。
因此,第三点,就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,先沉浸到生活里,沉浸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之中,过后再抽离出来,问一问自己:我的感受是什么?我对它的想法是什么?
可以从这两部分入手:我能做:我得到过哪些赞赏、肯定和羡慕?哪些特点让别人觉得“我很棒”?我克服过什么困难的问题?哪些经历让我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津津有味?在生活和工作中,做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如鱼得水、乐在其中,即使没有回报也无所谓?我想做:我对它的感受是什么?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,我感到开心吗?我得到成就感了吗?我是真的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,还是只是把它当成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?
当你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,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时候,也就正是你内心的自信开始萌芽、生长的时候。
理解了这三个要点,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实践“讲故事”呢?具体而言,可以从这三个简单的行动开始入手:
(1)用主动的视角去复盘和解读。每当你手上一件事情告一段落,都抽出一小段时间,去简单地复个盘。在复盘的过程中,无论结果是好是坏,都不要过多地去关注结果,而是聚焦于这件事情的过程和你的行动。想一想:在这件事情中,我做对了什么?学到了什么?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,可以怎么做?不妨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,供自己在需要时备查。同时,维护好这份“复盘手册”,这会是让你持续不断成长的动力来源。
(2)记录自己的生活,让生活形成整体。养成记录的习惯。无论是写日记,写文章,还是做表格,画手账,都可以。
不一定要每天都做,可以时不时地进行一些总结,把过去一段时间里令自己印象深刻、记忆犹新的事情记下来。可以是你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,也可以是你对一个话题的思考和理解。这些,都会成为你宝贵的养分,滋养着“未来的我”。以我自己为例: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个问题,我都会把它记下来,然后想办法采取行动去查阅资料、尝试解决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记上去:对这个问题,我有什么看法?查到了什么观点?采取了什么措施?趟过了哪些坑?最终对它的理解和总结是什么?日积月累,它们就会成为我一份非常宝贵的资产,为我以后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力量和勇气。
(3)关注自己的感受、想法和反馈。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,不要只顾着埋头苦干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多问问自己:我的感受是什么?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?比如:这件事情虽然失败了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感到非常开心,认为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,因此它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,我也通过它实现了自己的价值。又或者:这件事情很困难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,感到非常投入、专注、心无旁骛,这种状态非常棒,也许我是适合做这件事情的,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入研究它。这些,都是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自己、认识自己的方式。